我發表《愚民主政下的指鹿為馬》之後,有全心迷信國軍的臺灣軍迷質問我對共軍反艦飛彈射程的估計。一個他們常用的論述是射程不可能那麽遠,因爲它超過了雷達的探測距離。其實這是外行人自欺欺人的説法:現代戰爭早已是體系的對抗,偵察和打擊是完全分工的。針對遠程敵艦的偵察手段很多,最基本的預警機對軍艦的探測距離超過400公里;無人機則衹受航程限制;大型的HF雷達陣列因爲其電波會被電離層和地面反射,可以超越地平綫而看到幾千公里外的海上目標。
當然美軍的航母戰鬥群自二戰以來就是對外威懾打擊的拳頭,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一直設法對其即時定位以便爲空襲做準備。當時的主要手段是被動監聽軍艦發出的電磁訊號,因此美軍針對性地開發了用來欺騙和干擾的設備和戰術。干擾主動雷達更加容易,所以最終蘇聯并沒有成功地建立起能可靠跟蹤美國海軍艦隻的手段,反而是美軍依靠較先進的技術和地緣位置的優勢,部署了能對蘇聯海軍做全球性監控的系統,包括水下的聲波監聽站、地面的雷達站、偵察機巡邏、潛艇跟蹤等等,但是最有效、保密程度也最高的,還是海軍海洋監視系統(Naval Ocean Surveillance System,NOSS)。
NOSS基本上就是把無綫電監聽站裝在衛星上,因爲必須進行幾何定位,所以每個NOSS系統由三個衛星編隊組成,相距約100公里,飛行高度約1100公里。NOSS的第一代自1976年至1987年共發射了九組(包括1980年一次失敗),第二代自1990年至1996年間發射了四組(包括1993年一次失敗),第三代自2001年至現在發射了七組,一般壽命在7-10年左右。最新的第三代采用了新的定向技術,每個編隊衹需兩枚衛星。如同地面監聽站一樣,NOSS在敵方艦隊采行無綫電靜默或欺騙時會失效,但是因爲居高臨下,它所收的信號較明晰,對干擾的抵抗力也更強。
中共的保密比美軍嚴格,所以雖然有類似NOSS的系統是在情理之中,我原本不能確定近年中國發射的哪顆軍事衛星是做什麽的。所幸北京清華大學的KKTT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(參見http://liuqiankktt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121264211201510410576402/),提供了詳實的資料。根據KKTT,共軍在2010年左右完成DF-21D反艦彈道導彈的研發部署,與其配套的偵察手段也事先準備完善,在2010年至2014年之間共發射了遙感9號、16號、17號、20號和25號等五組海洋監聽衛星。與第二代的NOSS一樣,它們都是三星一組,相距100公里,飛行於高度1100公里,傾角63 °的圓形軌道上。
如前所述,因爲美軍在冷戰時已經開發了針對無綫電監聽的反制手段,中共還另外研發了光學成像的海洋監視衛星。根據KKTT,於2009年至2015年共有五枚發射入軌,亦即遙感8號、15號、19號、22號和27號。它們飛行於12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,所以可以確定是白晝工作的光學衛星。這些監視衛星再加上監聽衛星,保障了對西太平洋的基本覆蓋,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對那裏的任何一個海域在兩小時内完成搜索,其情報的精度和速度足以支持射程2000公里的DF-21D和射程3500公里的DF-26對美軍航母進行攻擊。
然而共軍如果要維持對第二島鏈以内海域的完全拒止,必須考慮到美軍無綫電欺騙、惡劣天候低照明情況下的隱蔽、以及反衛星武器對少數幾組現有海洋偵測衛星的打擊,不能安於小成。KKTT也提出三個未來的發展方向:1)主動雷達衛星;2)光學小衛星群;3)地球同步光學遙感衛星。其中,主動雷達衛星主要用來解決無綫電靜默和欺騙,在惡劣天候也能正常工作,不過數量少、高度低,對反衛星武器沒有免疫能力,而且也可能遭受電子干擾。目前還沒有任何消息證實共軍已經立項,不過技術上應該沒有困難。
光學小衛星計劃已經啓動,上月發射的“吉林一號”就是第一階段,共有4枚。明年將增爲16枚,對全世界任何一處海域的情搜更新可在三到四小時内完成。2020年達到60枚,更新周期降到30分鐘。2030年實現138枚衛星的完整覆蓋網,更新率提高到10分鐘一次,對全球海洋的監視嚴密度首次超過美軍。這些光學衛星可以配備紅外綫成像器,在夜間也能工作,但是對雲層遮擋仍有軟肋。因爲它們是50kg級的小衛星,比反衛星飛彈還便宜,數量又多,基本不畏反衛星武器。即使美軍不計工本把它們打下來,我在《共軍小道消息刷新(2015年九月特刊)》提過的快速反應衛星運載火箭(如快舟火箭,最大載荷450kg)也能輕易并廉價地補充戰損。
光學小衛星群是偵測航母戰鬥群的殺手鐧,最後一項地球同步光學遙感衛星衹是錦上添花,可以達到隨處實時偵察的地步。預計今年年底發射的高分四號解析率衹有50米,作爲海洋監視衛星稍微力有不逮。下一代大口徑太空望遠鏡解析率達到3米,據KKTT的消息,已經立項研製之中。再加上九月試飛成功的高超音速無人偵察機,美國海軍的反導系統該會有的忙了。
【後註】2015年十一月3日,美軍試射Super Strypi火箭失敗。這是等同快舟火箭的快速反應衛星運載火箭,美國國防部希望未來用來發射微衛星的載具。其目標價格爲快舟實際價格的兩倍,載荷卻衹有55%,準備時間長達數週,還不能機動,比快舟落後了兩代。快舟依托DF-31發展而來,美國并非沒有類似DF-31的飛彈,其實民兵3型導彈早在1970年就開始部署;但是正因爲40多年過去了,無法重啓生產綫,必須重新設計。而今日的美國軍工業,已無力用合理的價格製造出一個相對基本的產品;美國工業能力的嚴重流失,又再一次顯現出來。
廣告